陜西:加強秦創原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設 科技創新攻克“卡脖子”技術
發布時間:2021-11-29
圖文來源:起點新聞客戶端(陜西新聞聯播)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全省科技創新大會提出,要充分挖掘好、利用好、滋養好陜西科教資源,集中優勢力量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快構建協同創新體系。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大會上,我省啟動了先進稀有金屬材料、光子產業、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檔數控機床等首批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工作。經過半年多的發展,各平臺建設進入快車道,在共性技術研發、行業開放共享、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并取得實質性突破。
我省在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領域不僅具有突出的研發實力,也有較好的產業基礎。2020年,陜西進出口總額的70%由半導體企業貢獻,陜西半導體產業國內排名由2011年的第8上升至第4。西安華堯無線供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從事無線充電設備研發企業。最近,技術人員正在對一批新采購的碳化硅功率器件進行測試。這些器件將應用于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
西安華堯無線供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經理 張卓然:我們之前一直采購硅材料半導體的話,它的錯誤率會比較高,單單從一款產品上研發,可能我們就要廢掉幾十、幾百個功率器件,那如果有這樣性能更好的產品的話,其實對我們這個研發成本降低是比較多的。
作為一家成長型科技企業,張卓然團隊遇到的問題也是同類型半導體企業發展面臨的“卡脖子”問題。作為首批啟動的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的主體單位,陜西半導體先導技術中心在調研中發現問題后,及時聯合平臺科研機構,為其提供技術方案支持、研發產品以及后續服務。
陜西半導體先導技術中心副總經理 博士 田鴻昌:我們收集的這個問題,不單單是服務于某一家企業,其實很多的這些公司和企業,大家所面臨的問題是有很大的共性。我們會組織力量和他們共同合作去解決這些共性技術的問題。
為彌補實驗室成果向工業化量產推進的短板,陜西半導體先導技術中心加快碳化硅、氮化鎵兩條研發中試線的建設。同時,建立了公共測試和設計服務平臺,為半導體產業小微企業提供集成電路、功率器件等相關測試和設計服務。
陜西省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共性技術研發平臺 技術負責人 溫靈生:最近客戶也越來越多,因為我們陜西在產業鏈上缺少晶圓測試,以及為IC設計企業提供芯片的晶圓中測、成品測試服務的企業,這樣我們這個平臺就可以把陜西的產業鏈補全,補齊。
省科技廳近日批復了依托中電科星河北斗技術(西安)有限公司建設的陜西省北斗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這成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的又一家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平臺集合了中電科西北、西安交通大學、長安大學等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優勢資源,將開展行業共性技術研發與應用,突破北斗產業創新發展技術瓶頸,引領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電科星河北斗技術(西安)有限公司 常務副總經理 康永:圍繞產業鏈布局的,一塊主要是共性技術的研發,一塊主要是“卡脖子”技術或者是關鍵技術、前沿技術的攻關。后續不但是我們自己在這個方面要發揮我們的作用,同時要帶動我們陜西省的相關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為他們提供在公共技術方面的一些支撐。
作為陜西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轉化區,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承擔著打通科技創新工作 “最后一公里”堵點的重要作用,經過半年多的發展,相繼成立的陜西省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為陜西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源頭技術供給。
省科技廳副廳長 王軍:我們制定了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的工作指引,就是支持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去建立這么一個共性。通過統籌配置項目、人才、平臺、資金等等方式的聚力,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通過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來支撐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為行業和領域的提供共性技術的供給。